齿轮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齿轮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地层深处的丰碑上海地铁工程档案利用与建设扫描万芳

发布时间:2020-02-14 11:03:45 阅读: 来源:齿轮厂家

“地层深处”的丰碑--上海地铁工程档案利用与建设扫描

在采写这一篇文章的时候,上海地铁工程指挥部一位同志对我说,档案是以文献形式保存下来的事件和知识的历史积累,而地铁工程的本身也是一个大容量的档案库,记载着这项工程的全部档案,是上海地层深处的财富。

短短几天的采访,让我再一次强烈地感觉到这位地铁建设者的一番既说得实在、又富有诗意。同时,也增强了我固有的一种观点,一项系统工程的本身,既是历史档案的开发,也是新档案的“建树”。

档案,留下了三十年的地铁“梦” 对许许多多上海人来说,1990年3月7日似乎太平常了。然而,上海这座交通拥挤的东方大都市,对上海地铁建设者来说;却具有一种非凡的意义。这一天,上海市建设委员会和上海地铁工程指挥部宣布,国务院正式同意,国家计委发出通知,上海地下铁道工程(新龙华至上海新客站),可以正式开工兴建了。

上海底下铁道的建设史,终于翻过了那沉重的几页。有人说,这一切归功于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也归功于几代档案工作者的辛勤劳作。

翻开浸透了档案工作者汗水的档案,历史是那么清晰,教训是那么深刻,而感觉又是那么苦涩。但正因为如此,我们重新迈开的步伐,才显得那么坚实。

六十年代初,在浦东塘桥,有一个直径为4.2米的地下试验性的结构隧道,分成粉沙性土质和淤混质粘土质两个试验段。如今,洞口完全岑寂了,然而,它所留下的档案资料是弥足珍贵的,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财富”!

要知道,早在1958年,上海就开始了地铁建设的前期工作。当时有外国专家断言;“上海是软土地层,受压力小,含水量大,在这种软土层里修建隧道和地铁,那是豆腐里打洞!”

说得那么肯定,很让人灰心丧气。可上海人偏不迷信,1963年,在浦东塘桥,地铁老前辈王振信他们终于查找到采用结构法和钢筋混凝土管片衬内,他们精心整理,认真收集、归档。1964年,一项代号为“六0工程”的地铁试验工程,又在衡山公园地底下开始实施,这一因为内径偏小不能行驶大型车辆的试验隧道终告失败……档案记录了这一次失败。

七十年代后期,在上海西南角漕溪公园的地底下,第二条试验隧道又开始掘进了,投资达四千多万人民币,上下行总长1290米。这将作为上海地铁正式区间隧道使用。

1989年,也是地铁建设值得记录的一页。5月,中德双方正式签署了4.6亿马克的地铁专款贷款协议书,除外,其它一些子系统主要设备的分项合同也相继签署,并归入档案。

上海的地铁建设终于起步了。全长14.57公里的上海地铁一号线,沿途设有十个车站,平均每公里就要耗费人民币1.6亿元以上。每一寸的推进都懈怠不得,档案,成了地铁工程推进的“眼睛”。

2、档案,地铁挺进的“眼睛” 地下的挺进的确困难重重。上海地底下的错综复杂,是众所周知的。开工之初,就遇上了许许多多棘手的难题。而查找档案,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地铁上海体育馆,徐家汇车站的施工,采用地下连续墙支护明控法,难度很大,设计、施工部门因管线未能及时解决,交通得不到应有的保证,迟迟不同意开工。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副总工程师刘建航被聘请为地铁工程建设总顾问。他担起了重任,积极开展实地调查,广泛查阅各种档案资料。他是一个善于借鉴利用档案的科学工作者,他翻查出曾在延安东路隧道施工时采用方法的档案资料,一个一个数据地分析、比较、对照。经过反复研究、测算,他终于得出了结论,向施工单位提出了地铁车站基坑开挖的21条技术措施,用档案的科学数据为施工作出了贡献。

徐家汇车站基坑开挖是否要加固,也是建设、设计、施工三家单位争执不下的问题。刘总相信科学,相信实践,他仍然借鉴档案,凭着多年搞地下建筑的经验,果断决策,支持了建设单位不加固的意见。事实证明,这一决策节省了工程投资4万元。档案也能创造出高效率和经济价值,这是否也是地铁建设中得出的一个结论呢? 地铁陕西南路车站西头井开挖后,施工队也遇到了一个难题:深达20米的地基围护加固。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个问题。不仅土方开挖难以进行,而且还会危及临近建筑物的安全,承担施工任务的市建二公司科技青年突击队王伦甫和他的伙伴们分头查寻档案资料,找专家,熬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方案。获得了专家们的论证和认可,实施后效果显著。

徐家汇藏书楼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地铁建设方案危及了它的生存。也正是依靠档案,专家千方百计,才寻到了一个妥善的解决方法。

徐家汇车站基坑开挖,带来了四周地面沉降。为保护周围建筑和环境,刘总把铺盖卷到了工地。他日夜关注着土基沉降,笔记本上记满了各种数据。有一天深夜,工地突然出现险情,地面沉降剧烈,地下管线一旦爆裂后果不堪设想。刘总赶到现场,接过数据,仔细分析起来,随后他果断决定采取应急措施,避免事故发生。在上体馆,徐家汇车站基坑基本完成时,地下管线没有一根遭损坏。这真实奇迹!这是档案的奇迹!更有意义的是,上海地铁建设乃至整个地下建筑史,都又拥有了一份崭新、珍贵的档案。3、总工程师及他的同事的档案意识

地铁开工之初,王振信出任总工程师。这是一位事业心很强的老同志。想当初,就是他和同伴们着手进行了塘桥地下空间开发试验,为上海软土层建设地下空间积累了宝贵的资料。有借鉴、有比较,才有发展,而档案对此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条件。

王振兴到过三十多个城市、十多个国家,考察期间,他拍摄了大量市政工程和地下铁道的照片,收集了许多可贵的材料,还制作了许多国家地铁的幻灯片,建立了大量的档案,由此也可见他的档案意识是何等的强。

地铁终于顺利开工了,可期间仍然需要人们投注多少心血和汗水啊!

地铁漕宝路车站,是个较早开工的项目,由于种种原因。土体潮湿、漏水、钢支撑断裂,塌方随时可能发生,并且危及附近的道路。何况还有危险:施工管线很复杂,在顶板施工时,紧接着就有一根煤气管,已呈老化状,正丝丝冒烟。上海隧道公司四处工地技术负责人杨磊等同志,就凭着他们好学、细心的劲头,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毕竟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地下工程。杨磊和同事们经常会碰到许多技术问题。很多并无现成的答案可查。但杨磊虚心好学,相信实践出真知,他喜欢查找档案资料,依靠班组职工,采取技术措施,革新技术工艺,取得了显著的效益。他提出的利用液压油泵来撑钢支撑的新工艺,就是查阅利用档案资料,总结前人的经验,自己不断实践的结果,在地铁工程推广后,很受欢迎。

在人民广场南侧一大片林木的浓荫下,远东最大的地下变电站正在加紧施工。杜允文,这位上海隧道公司乃至上海市政行业赫赫有名的工人技师,并没有什么大专本科之类的学历,但他经常一头扎进书堆和档案资料室,在实践中摸索,提出了一项又一项技术革新。比如,针对38幅钢筋笼桁架制作工艺繁杂、费时费料的问题,他认真查找档案资料。档案的真实性,给了他莫大的帮助,档案的分门别类,又使他减去了不少烦扰。通过反复思考比较,他终于推出了改进钢筋笼桁架的构思,并着手对结构进行重新设计。新方法问世后,完全符合原设计的各项技术指标,节省了大量资金。据统计,仅人民广场地下变电站一项工程,他的四项合理化建议及技术革新的实施,就节约钢材350多吨,节省资金人民币74万元。

地铁区间隧道推进是地铁建设的关键,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它要穿越市区,在管线如蛛网的地底下顺利通过,这实在不是件易事。

档案因此显得十分重要,然而,由于市区某些地区的地下设置档案资料匮乏,使得建设者们只能摸索着前进。

区间隧道推进是引进法国的设备。1990年6月,一号盾构推进时,曾遇到过许多技术难题,如地面沉降度和浆液材料等。尤其是试推进lO0米后,法方人员回国留下中方的隧道公司单独操作.隧道公司在刘建航总工程师指导下组成了攻关小组,他们研究现有档案,研究盾构推进的参数与地表沉降的关系。由于法方只留下操作指示,没有构造原理,刘总和工程师们就每天画图,查找问题症结。

上海市政局物资管理处对进口设备的档案建立提出要求:进口设备的外文资料要翻译成中文(至少有特性,使用、维修部分的译文),全部存档,档案资料还要务必能为设备使用、维修、改造、更新、报废、转让等提供决策依据。刘总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履行神圣的职责,他们不仅渴望推进的成功,还要为后人留下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地铁工程是列入上海“九四”专项工程的项目,有很多技术都是第一次碰到,大量的设备是从国外进口的。除七台土压式盾构掘进机外,还利用美国通用信号公司的混合贷款,以购买新颖的地铁信号系统设备。德国AEG公司和西门子公司也将提供地铁车辆和现代化的地铁通信系统及其它关键设备。这一切,在上海的地下建设的档案史上尚是缺少的内容,因此,在引进和使用的过程中,使其转化为档案资料,的确也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值得高兴的是,上海地铁建设正呈现着一个生机勃勃的景象。地铁车站几乎全面开工,有的已经完工。区间隧道推进也进展顺利。南段通车已指日可待。中央领导对上海地铁建设也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地下长龙已昂起了它的自强不息的头颅。虽然前进中的每一步都是艰难的,然而它毕竟在挺进。上海版图上的那根红线在悄悄延伸……

更值得欣喜的是,对档案的开发利用和“发展”,地铁建设者们没有懈怠。他们用自已的实践在“填充’着上海地下深处这一珍贵的档案。

到了工程竣工的那天,我们可以骄傲地说,那一份份档案,和工程一样,也是上海建设者建立在“地层深处”的丰碑!查阅:已获批28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线路规划详解图(更新中)查阅:2012年全国各省市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概览(更新中)查阅:城市轨道交通中标企业

美女人体写真

美女旗袍图片

美女写真